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钢铁行业落后产能及过剩产能加大淘汰力度,即便如此,按照现有的钢铁产能设计规模,已经有超过2亿吨的钢铁产能明显过剩。
另一方面,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刺激地方GDP快速增长,仍然大肆引进各类钢铁项目,如新疆拟建及在建产能接近3000万吨,内蒙古及宁夏两大自治区交界处,目前已经事实存在至少两家以上投资额度超过百亿元的小钢厂。
那么,大量违法钢铁产能疯狂西进背后,潜藏着什么样的利益关系与核心动力?谁是违法钢铁产能的受益者?谁又来为此类违法产能承担后果?就上述问题,该协会首席分析师、副秘书长迟京东接受了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的专访。
西进之祸源于政府
《中国经营报》:落后产能蜂拥大西北背后,中央政府及政府组成部委是集体不知情,还是选择性近视?如对辖区内发展的钢铁产能,管不了,或者不敢管?
迟京东:不是落后产能主动跑到大西北,应该说西北区域为了发展经济,照搬了当前钢铁大省的发展模式,以钢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,有的地方有一些铁矿、煤炭资源优势,但不全是,有的有一定市场基础,但大部分缺少市场支撑,产能扩张过大,带来的问题是铁矿等资源同样紧张,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消费。目前在西北地区新建的钢铁产能严格上讲,基本上还不是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,但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当地的普通建筑市场消费而建设的工艺装备,无论从大小上,还是节能环保上与国内先进水平有差距。
另外,在西北区域经济规划中,有的已经提到要发展钢铁产业,但没有明确搞多少,按产业政策,少部分项目报国家发改委核准,大部分是在没有核准的情况下自行建设。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清楚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。企业有地方政府直接和间接支持,地方政府不声张,国家有关部门就不清楚。
特别是,近年来建设了这么多没有经过国家核准的钢铁产能,已经有违规在前的先例,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处置措施,无论是国土部门、环保部门、发改和工信部门都没有及时处置违规建设产能,也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违规建设的产能有妥善的解决办法,这让西北各省及地方政府误认为,既然大家都有违规现象,也不会单独对西北怎么样,助长了违规做法的继续和蔓延。
《中国经营报》:在地方政府庇护下,一些非法企业已经事实存在。在你看来,这些动辄斥资规模超过百亿元的钢厂,最大的违法成本是什么?有没有可能重蹈当年铁本事件覆辙,被彻底拆除?为什么?
迟京东:上面已经谈到了这一问题,近10年来,已经有这么大的违规产能建成投产,是不可能简单用原来的办法解决了。但是这些新建的钢铁企业,确实存在着如何让国家、行业认可的问题,但这需要国家有可行的办法,而不是视而不见或者被动认可。
是否会重蹈铁本覆辙,要看国家是否真的要下决心严格整肃钢铁行业过剩产能。如果是,很可能会被彻底拆除,届时,无论投资者还是地方政府,都势必要付出血的代价。